烘豆理念及一些想法
- group19coffee
- 2016年4月1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其實在回台灣之前 向大家推出我們自己烘得豆子這件事情已經在心中醞釀很久
在學習烘豆的歷程中多半覺得是瞎子摸象
所幸讀了兩本原文書 The Coffee Roaster's Companion 和 Modulating The Flavor Profile of Coffee
和慢慢在Cropster上建立些烘豆的資料庫
交叉比對分析 和模擬比賽的烘豆曲線
漸漸得到一些心得及想法
在心中累積許多問題後
再到Drop和Joanna討論
一次得以解決 這次回台灣烘豆
也才真的有一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相同於每間豆廠都有自己的烘焙理念和詮釋咖啡的想法
(像是 The Barn- "Sweet, Juicy, Clean" 或是 普遍可以聽到的完整呈現產地風味等理念)
我也有自己的理念
"在不產生烘焙風味之前 表達自己最喜歡咖啡的那一面"
對我來說 我認為在咖啡被產生烘焙風味之前 會有一個框框是保留咖啡一些不錯的風味的 (發展良好的前提之下)
這個框框每一個時間點都可以是我下豆的點
不同的點 會讓咖啡有些微的不同 (主軸都一樣 但香氣酸度會有些微不同)
就拿我這次的肯亞來說好了
這隻AA算是我遇過花香最多的肯亞
這隻咖啡的特性是野莓 黑醋栗 再來是花香
我覺得要保留花香的那個下豆點實在是窄到不行
但那是我最希望能在這隻咖啡上面呈現的
所以我盡可能在那個窄到不行的地方下豆
我想這也是我必須要練習的課題之一
然而在談論這些什麼下豆點之類的事情之前
必須要好好架構自己的烘焙
我認爲好的烘焙需要有清楚的架構
這也是我在Drop學習到最重要的事情
首先必須要知道烘焙的各個階段對咖啡上產生的不同風味影響(兩本原文書都有稍微談論 尤其是後者)
知道各階段對咖啡的影響之後 再來談論你要呈現咖啡什麼
呈現咖啡什麼 就必須靠不同手法去配比烘焙的各階段
所以我的想法並不是先去設定火力設定風門
而是先清楚自己對於這隻咖啡要做的烘焙架構 再來談我的火力風門設定
打了這麼多
其實對於咖啡我覺得自己也只見了些皮毛而已
沖煮和烘焙都還有好多好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到一些在烘豆上覺得茫然的人
我很幸運 在第一次推自烘豆的機會
就遇到很多願意支持我的人
希望你們喜歡我們的咖啡
我也會繼續努力學習 持續精進
把咖啡做得更好